假期读书分享第一弹来了!
今日看点
1月30日(农历正月初六),在范周教授的主持下,31位学生在网络上开了一场特殊的读书会。会议上,每位同学分享了假期在家阅读的书目并交流心得体会。本周开始,我们陆续为大家带来各位同学的读书心得,今日为大家分享的三本书分别是《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融合:基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文化批判》《文化旅游》。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约翰•斯道雷
阅读人:林一民
一、书籍简介
本书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本次和大家分享的是201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译者常江。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的作者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是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理论与文化史、电影与文化记忆、消费与日常生活等。约翰·斯道雷曾多次到访中国,他的学术著作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产生过较大影响。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并阐释了各种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包括“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对于大众了解文化研究进程而言,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在书中,约翰•斯道雷借用安东尼奥•葛兰西的“霸权”概念来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探究大众文化消费中隐含着的意识形态,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套具有解释效力的理论资源。
二、阅读感悟
为什么“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未能形成统一的定义?约翰•斯道雷向读者分享了他的理解。他认为这是由于与大众文化相对的“他者”,如群氓文化、工人阶级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等的缺席或在场所造成的。多变的“他者”使大众文化因使用语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同时来自“大众”与“文化”多义性。其中,约翰•斯道雷援引雷蒙德•威廉斯的思想体系,指出了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指意实践”。这种观点使得大众文化的客体在最大程度上涵纳了从海滨度假到圣诞庆典,从肥皂剧到连环画等多种丰富的文化对象。
在追溯了整个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之后,约翰•斯道雷于结尾之处指出本书的遗憾——未能开创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但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勾勒了一幅学术谱系地图给后来的文化研究者以参考。
如上所述,大众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得以出现。那么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在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当如何去体察时下文化的发展呢?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了解文化研究的成长生态,把握文化研究的理论脉络和研究方法。与此同时,也是让我们能够合理有效地借助文化研究的学术思考来参与到文化产业实践和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个积极路径。
《文化融合:
基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文化批判》
埃里克·琼斯
阅读人:常天恺
一、书籍简介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对于文化本身来说,它从来都不是静态存在的。《文化融合:基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文化批判》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评估了文化的变迁,并对文化和经济到底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共存进行了探索。全书采用批判的态度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本书是琼斯的第三部著作,琼斯基于历史学和经济学的维度,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看待文化融合。作者从否定“文化虚无性”和“文化固定性”出发,认为文化在短期内可以保持稳定,并且制约着经济发展;但文化会缓慢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突变,而这些变化是经济刺激等外部诱因的结果。琼斯将这本书分为三部分:文化分析、文化评论和结论。
首先,作者对文化的分析提出了问题,探索了文化变迁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力量等问题;其次,通过现实案例对前述的问题进行了解读,通过移民文化、文化保护过程中的案例等对文化变迁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基于对前述内容的合力引导得出文化与经济间的相互性结论。
二、阅读感悟
通过这本专著的阅读,我对文化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明确了对文化的感知和把握要从不同的学科维度进行全面了解。从这本书的书名中就可以很好的把握全书的内容框架。基于此,可以获得以下几个关键词:经济学视角、历史学视角、批判、文化融合。而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正是在于对这些关键词背后的延伸和感悟。
首先,基于经济学视角研究文化主要是探索在社会系统中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关于文化和经济关系的论述早已有之。文化与经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阅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有了更好的把握。二者的关系在我的最早认知里面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和文化关系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是文化的决定性因素,起着根本性作用;另一方面,文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经济具有阻碍作用。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对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而本文的作者琼斯对于二者间关系的观点与马克思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处。琼斯认为,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作用,而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起主导地位的。为此,他建立了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并且将文化形象的比喻成经济的刹车器和过滤器。作者的分析完善了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理论,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次,基于历史学视角去分析文化,作者认为,文化永远处于不均衡之中,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了一种在当前的经济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均衡。当均衡得以保持的时候,文化是黏性的;当均衡被打破的时候,文化就出现了流动性。这也启示我们在研究文化的时候要采用动态的视角进行全面的分析。文化不是特定时期的孤立存在,而是永远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最后,要以一种批判的视角去看待文化融合,对文化的发展多一些包容。文化融合是在文化竞争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要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同时深入探究文化融合的路径,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复兴未来可期。相信中华文化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一定会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会更加异彩纷呈。
《文化旅游》
希拉里·迪可罗(澳)
鲍勃·麦克彻(加)
阅读人:万晨阳
一、书籍简介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已经不局限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对精神及文化消费更为看重,文化旅游的出现就与消费者的需求转变密切相关。此外,旅游市场的不断细分和消费者对旅游品质要求的提升愈加凸显了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类型的重要性,即文旅融合的重要性。尽管总是在说“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甚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动中,由文化旅游拉动的占40%,在欧洲超过50%,在有些国家这一比例甚至更高。但对于什么的“文化旅游”、谁是“文化旅游者”在当下很难明确地界定。
《文化旅游》在出版序言中将此书定位为“弥合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两大领域之差异的唯一著作”,将文化旅游从文化资产或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角度进行分析。书中作者采用了一种市场营销倾向的角度,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它依赖于目的地的文化遗产资产,并将它们转化成可供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在分析文化旅游时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对产品、客户、渠道等方面剖析。
整本书共十五章分为五部分,如何成功开发文化旅游而又使之可持续发展;如何成功以文化特色吸引旅游者而又不对吸引物以及周边环境造成损害;如何成功将文化遗产存续之目标与旅游目标统一起来;成为了本书最为关注的问题。书中将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整合为一共同目标,解答了什么是文化旅游、谁又是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产品有哪些、该如何开发、该如何实现旅游的功能又做好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二、阅读感悟
对于文化旅游的起源,书中提到“文化旅游是最古老的的一种特色旅游形式,同时也是一直以来最受误解的旅游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就有因“文化”而“旅游”的现象,特别是宗教朝圣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因此在朝圣之路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对于文化遗产的关注也就成为文化旅游设计的关键之一,《文化旅游》一书认为文化资产的转化环节设计是厘清文化旅游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出现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文化旅游的定位、产品、政府等要素的写作脉络。旅游的主体始终是旅游者,所以在理解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基础上来探讨文化旅游的开发及相关人员与部门如何更好合作并对文化遗产提出保护措施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很多人对于保护的理解就是要保存起来不利用,认为没有利用就没有破坏。但是作者认为,合理的利用才是保护。“遗产保存和保护的区别在于保存是藏起来保护是对遗产的合理利用。”完整地保存起来不是目的,促进保护的根本推动力来源于社会效益的发挥。文化和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其原因包括:旅游和文化遗产管理之间彼此独立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现存的政治权力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知识水平的差异;遗产资产的差异和遗产消费方式的不同。因此,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亟待文化赋能。自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来,国务院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助力,文旅融合在实践中凸显出发展的巨大红利。从2019年数据可以看出,研学游、工业游、康养游的发展已颇具规模,夜间经济、老年经济的提出为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发展路径。文化旅游的开发首先要站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进行开发,既不可忽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的必要性,也不可忽视文化遗产这一因素而盲目进行旅游开发,要借用旅游的形式将文化的精神体现出来,并将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END
美 编 | 李 渊
推荐阅读